首页 → 生活 → 养生
杨家大屋:烽火岁月里的红军医院 湘西州
日期:2020-07-21 19:39:34    编辑:    来源:
杨家大屋:烽火岁月里的红军医院湘西州,这里有杨家大屋:烽火岁月里的红军医院湘西州的图片,杨家大屋:烽火岁月里的红军医院湘西州这里的图片均是网友采集,与本站无关。
杨家大屋:烽火岁月里的红军医院 湘西州,杨家大屋:烽火岁月里的红军医院湘西州,这里有杨家大屋:烽火岁月里的红军医院湘西州的图片,杨家大屋:烽火岁月里的红军医院湘西州这里的图片均是网友采集,与本站无关。杨家大屋:烽火岁月里的红军医院

湘西州龙山县茨岩塘镇凉水村凉水井当地人叫杨家大屋的那栋老宅,曾属于红二、六军团的后方联合医院。1935年5月,红二、六军团医院随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员会、革命委员会、军区迁来时,大屋被红军征用。

杨家大屋九个火坑九家人,面积算得上大,但再大也容不下众多的红军伤病员。除转角楼上的军医处外,每间屋,包括堂屋和阶沿都睡满了伤病员。

新湖南客户端特别策划《读故事 品古建》,走进那个缺医少药年代红军伤病员、医官与死神战斗的故事……

△凉水井红二、六军团医院旧址——杨家大屋

红军医院治愈轻伤500多人,重伤60多人

红军医院分门诊、住院、中草药加工几个部门,负责人段利权,有工作人员100余人,伤员800多人。伤病员主要来自龙山、永顺、桑植、宣恩、咸丰、来凤等前线,医院把他们编成重伤、重病、轻伤三个连,根据伤势情况分别医治。闲暇间歇,也诊治附近患病的百姓。

国民党对根据地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政策,让本就异常艰苦的凉水井红军医院雪上加霜。

△红二方面军长征

药品奇缺。没有药品,西药更是凤毛麟角,中药材成了红军医院的主要药品。厚朴、黄柏、金银花、七叶一枝花、半边莲等常用中药材除了从民间土医处购买外,主要靠医生到野外去采挖。

金属器械零配置。没有金属医疗器械,医生就就地取材制器械,竹制的镊子、木制的消毒盆、竹木质的探针……这些都是医生治病救人的工具。

护理用品零供应。没有药棉、绷带,医院就用干净的棉花当药棉,土布当绷带。这样的绷带还要洗了再洗直到破碎不堪才丢弃;没有手术刀,医生就把木锯、菜刀、剃头刀、梭镖等拿来当手术刀,在盐水里浸泡后为伤病员动手术;没有消炎药,就用盐水,甚至用石灰水代替;没有麻药,就把伤兵四肢用绳索捆住或叫人按住,口里塞一木棍……

红军医院职工、伤病员生活极其艰苦,常见菜为萝卜、白菜、酸菜汤,没菜时就一个辣椒一餐饭。尽管条件如此艰苦,藏在凉水井红军医院伤兵心中的革命激情依然如火如荼。医院里的红军伤病员身在医院,心却在前方,心系前方战事。他们喊人砍来楠竹,做成口哨和竹钉,以行动支援前线战斗。

红军医院在茨岩塘的日子里,共治愈轻伤500多人,重伤60多人,为红二、六军团保存了大量富有经验的红军战士。1935年12月,红军医院随红六军团第18师撤离茨岩塘。

三合水结构的经典土家转角楼

杨家大屋,一正两横,坐西北朝东南,系左厢房+转角楼+右厢房三合水结构的土家转角楼。房屋长25.7米,宽12.45米,占地面积524平方米,建筑面积320平方米。

和吊脚楼类似,转角楼也是土家族建筑中极富艺术特点的建筑之一。转角楼看起来简单,可做起来不容易,俗话说:“石匠怕打石狮子,木匠怕建转角楼”。建造转角楼要求画脉相当准确,两脉相合,长短相同,三边的“公母隼”,合拢要求斧口不差。老木工们说,转角楼难就难在这里。

其时,门诊、住院、中草药加工设在正屋的管理处,转角楼上设医务室,厢房、堂屋设病房。在战时,后方医院和战地医院是满足不了红军伤病员的医疗需求的。为了应急,作为后方医院的凉水井红军医院就得临时租用凉水井、半寨头的民居,把门诊设在百姓的房间、院坝,用木板甚至用担架为病床,诊治红军伤病员。

新湖南客户端记者整理

参考资料来源:黎代华《木锯当刀战死神》、湖南党史陈列馆公众号等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网友:贺航:哪吒和沙僧也从幻境中飞了出来。
网友:胡勿:当苏河三人出现在南天门的时候,各路神仙已然来了很多。
网友:胡洳皈:双眼直直盯住阮离:“你说实话:为什么要帮我?”
网友:王兴誉:不由大惊失『色』。
网友:黄融陀:风朝阳还答应,亲自传授小茹武学,也算是了了小茹一大心愿。
网友:刘姑康:正看见阿婉一手掐腰,风风火火的朝他走来。
网友:赵仓: “倒不是看不好,我只是觉得,所谓的和平条约如果说约束力真的有多大也不一定,终究还是要有强大的实力才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。
  • 本类最新
  • 时尚
  • 新闻
  • 生活
  • 视觉
  • 微爱
    栏目ID=88的表不存在(操作类型=0)
返回顶部